2024-05-09
安平县崔氏的祖先,与景县高氏一样,都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姜尚、姜子牙。姜尚本东海许州(今河南许昌)人,其先人跟随大禹治水有功,因而受封于吕,从其封姓,改姜尚为吕尚,年70余佐武王灭纣,建立西周,受封于营丘(今山东省)。武王之子成王继位后,封吕尚之子吕伋为齐侯,此乃东周列国之一的齐国之始。伋死,谥齐丁公。齐丁公伋的儿子季子,让位于叔己,而被封于崔地,季子亦以封邑为姓,改为崔姓。由于家族繁衍,建有崔氏城(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北)。后第16世孙名叫仲牟的一支迁来安平县,遂为安平县崔氏。安平崔氏,家族庞大,官高爵显,人才辈出。但家族的兴盛,当始于崔仲牟的6世孙崔朝,崔朝在西汉昭帝时为幽州从事。当时燕王刘旦与幽州刺史上官杰曾谋反朝廷。崔朝即予劝阻,但上官杰不听其劝,后阴谋败露,受到诛戮,而崔朝被擢为侍御史。崔朝之子崔舒,很有才干,官历四郡太守,皆有政绩而为后人所称道。崔舒次子崔篆,生活在西汉末年和东汉之初。......
崔姓,是一个常见的姓氏,也是古代有名的世家,在胶东地区分布较为广泛,烟台栖霞境内,崔姓的规模就不小。根据栖霞县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,崔姓排在王、林、刘、李、孙、张、于、牟、衣、柳、徐、范之后,在全部姓氏中名列前十三位。能排在崔姓之前的,要么是国内传统大姓李王张刘,要么是胶东传统大姓于和孙,要么是栖霞传统大姓林牟衣柳等等,崔姓能够紧随其后,也颇为不易。除了栖霞之外,青岛莱西也是一个崔姓人较多的县市区,尤其是在店埠镇一带较为集中。根据族谱记载,莱西崔姓与栖霞亦有渊源。元初,来自栖霞泥都附近的一支崔姓,来到老莱阳县境内的桃花寨(现在莱西店埠镇境内)任职,其后裔定居于此,逐渐开枝散叶,形成了后来有名的桃花寨子崔氏家族。从以上信息可以推测,元初之前,栖霞境内就已经有崔姓聚居。但因年代久远,以上这支崔姓后人在栖霞的分布状况已经难以知晓,现在栖霞境内的崔姓,大多是元末明初从青州迁来者的后裔。2009......
梳理了一下《三国志》中提及的崔姓人物们,列个名单:崔烈、崔琰、崔林、崔瑗yuàn、崔寔shí、崔赞、崔巨业、崔洪、崔钧、崔均。其中知名度较高的当属崔琰,他也为清河崔氏后来的兴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“少时晚成,宗族莫知,惟从兄琰异之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崔林传》【崔林,他是崔琰的堂弟,年轻时没什么人知晓他的才华,唯独崔琰对他的才能有所了解,在族人们看轻崔林时强调他是大器晚成型的人物。崔林在魏国官至司空,作为三公之一,也扩大了崔氏在朝中的影响力】“太祖为司空丞相,玠尝为东曹掾,与崔琰并典选举。其所举用,皆清正之士,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,终莫得进。”——《三国志·毛玠传》【崔琰,崔林和陈群讨论冀州士人时,就认定崔琰应为冀州士人之首。崔琰也确实是当世名士,他和毛玠等人一起负责典选人才,光从职能来看就知道曹操对于崔琰有多器重,虽然崔琰还是命丧其手】“灵帝时榜门卖官,於是太尉段颎、司徒崔烈、太尉樊陵、司......
“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”。清河崔氏,“四大家族”之首。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,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,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,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。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,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“崔卢王谢”之首。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,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并称为“四大家族”——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噢~~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,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颠峰。唐代崔氏仍然显赫,有23人做过宰相。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,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。...
崔氏图腾,原来,下面是“隹”,不是“佳”隹,zhuī,甲骨文字形,象鸟形。看,鸟往山上飞很...
竹峪《崔氏宗谱》,竹峪《崔氏宗谱》2018版简介《崔氏宗谱》2018版为竹峪崔姓人家自洪洞移民以来...
会长招募!中华崔氏家族圈招募会长欢迎报名!,会长职责:1.熟悉并遵守家族圈规则,遵守删帖准则,维护家族圈秩序,保持家族圈和谐...
...
...
...
...
...
当了几年皇帝后,唐太宗李世民决定要打倒门阀。在多次讲话中,他毫不掩饰本人对山东四姓(崔卢李郑)的不满:“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,而人间又为何重之?”贞观六年(632年),李世民跟宰相房玄龄聊天时谈到:“最近朕听闻山东四大姓氏,明明已经家道中落,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,依仗先辈的功绩,夸耀自大,子女结婚时总喜欢大肆向亲家收取彩礼,把好好的一场婚礼搞得跟贩卖人口似的。不但破坏了风俗,对社会影响也不好。既然他们德不配位,咱们也该尽早刹住这股子歪风邪气,爱卿以为如何?”房玄龄听完后,点头称是。李世民随即下诏,令高士廉、韦挺、岑文本、令狐德棻等普查全国世家门第人口,重新修订世族名录,同时根据历史记载,对一些名不副实的世家大族予以除名、贬斥。不久,不明真相的高士廉递上了《氏族志》的初稿,请李世民御览。李世民兴致勃勃地翻开这版《氏族志》后,突然大发雷霆,把高士廉劈头盖脸骂了一顿。▲李世民画像原来,在这版《......
夏邑崔氏家族聚居地之一崔庄一、崔姓起源崔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,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,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,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。齐国是西周重要诸侯国之一,建都于临淄(今山东临淄市东北境内),开国国君是吕尚。吕尚本姓姜,其先祖被封于吕(今河南南阳西),从其封姓,故曰吕尚。吕尚的儿子丁公伋,是齐国第二代国君,其嫡子叫季子,本应继承君位,却让位给弟弟叔乙,而自己则住在食采地崔邑(今山东章丘县西北),后以邑为氏,即崔氏。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卿大夫,其9世孙崔杼,为齐正卿。后,三个儿子闹矛盾,遭左相庆封杀害,崔杼的小儿子崔明侥幸逃到鲁国。此后分支繁衍,人丁兴旺。崔氏自汉至宋,官宦不绝。魏晋至唐初,按士族门第排姓氏,有“崔、卢、王、谢”(或崔、卢、李、郑)之说,均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。二、夏邑崔姓(虞城地方文史学者韩宪臣参照崔福存提供资料)夏邑崔氏祖籍山东济阳,系清河三戟......
近千年来,在黄海之滨许多村落都以“墩子”为名。墩子者,土墩是也。这里的先民多为渔民,出滩下海,常遇潮涨潮落,因躲避不及,每每被卷入海。于是先民们常常各自选址垒土为墩。随着海水东移,先民们便在墩子或墩子周围栖居繁衍,斗转星移,墩子星罗棋布。崔姓“六房墩子”便是其中之一。崔姓“六房墩子”座落在许河镇西南,芦河村,联富村,许乐村交界之处。曾称“世德堂”。据考,当年姜太公吕尚被周武王封为齐王——在今山东淄博一带。太公薨,公子灶嗣位,灶生公子丁公及,公及生子季子、叔乙。在“邑”地隐居,邑多山也多悬崖峭壁,季子将甲骨文中的“崖”进行改造,“山”下的一横改成撇,左边的一撇改为一竖,便是“崔”了,取高大雄伟之意。这便是崔姓的来历(参考《封神演义》第一百回和崔源崔霖《盐城崔姓溯源》等)。元朝末年,季子后裔一支迁居苏州阊门石头巷,明初重九公避乱北上,经泰州来到海安草崔庄(因草棚得名),富安西场的虎墩两处定居(......
...
...
...
大器晚成据《三国志•魏书•崔琰传》记载: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,年轻时一事无成,亲友们都看不起他,但崔琰却很器重他,并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:“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磨练成器,崔林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的!”后来崔林果然成才并当上御史中丞,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。崔琰(?—216年),字季珪,清河东武城人,东汉末年名士。其少时喜好击剑,崇尚武功,尤其喜欢交友。但有些人却认为他除了舞刀弄棒,学问上一窍不通,不愿与他交往。他为此十分羞愧,便从23岁起感慨发奋,拜师求学,终于文武双全。先被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招为谋士,后归顺曹操,并为其出了不少好主意,很受曹操器重。曹操有次与崔琰商量,想立其小儿子曹植为太子。崔琰劝说:“自古立长不立幼,否则大家心中不服,容易种下祸根。此类例子古来不少,请主公三思!”曹操知道曹植是崔琰侄女婿,但崔琰却丝毫不偏袒,为此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无私。南鹞北鹰据《晋书•崔洪传》记载:晋武帝......
这组图片仍是胶东村庄故事系列,要介绍的是烟台栖霞市深山里的一个村庄,名字叫“骚志”村。骚志村位于栖霞中桥开发区南部的大山里,图中这个村看起来已经在大山里了,而实际上,它只是骚志村的邻村董家沟。去骚志村的话,还要从董家沟继续往山里走。这是从董家沟村通往骚志村的山路。现在这个位置,才是骚志村,这是在高处俯瞰的情景。群山环绕之中的一个小村庄,风景很秀丽。骚志村周围都是大山,分别叫南山、北山、牛底㞭山、老虎窝山。越过这些大山,还有一些规模不大的村庄与之相邻,比如洛土相村、獐儿夼村等,这两个村庄以前也都介绍过。听村里老人介绍,骚志村的位置,在古代曾经是养马场。养马场的主人姓崔,原本在福山南关居住,后来因为一场骚动,受到官府猜疑,于是这位崔姓人一走明志,迁到了深山里居住。为了铭记这段经历,取村名为“骚志”。骚志村建村约有350年的历史,村里有棵槐树的树龄与之相仿,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发展。现在的骚志村居民......
爱国守法,从政必廉;兄弟和睦,亲贫不嫌。五伦孝首,父母必然;祖宗虽远,祭奠往还。经营商贾,诚信必然;聚财万千,济贫更贤。远恶近善,心有佛龛;夫妇相敬,家道和然。嫁女择婿,勿慕贵权;娶妻求淑,艳生祸端。处事立身,义礼必先;精勤荒戏,谨记耳边。教儿育女,赌毒勿沾;诗书传家,光耀祖先。...
博陵郡:东汉朝本初元年(丙戌,公元146年)置县,治所在博陵(今河北蠡县)。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。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(壬戌,公元242年)重新改为博陆县。...
...
...
...
...
崔氏七修族谱 [7卷]
崔氏七修族谱 [7卷]
崔氏族谱 [58卷,首末各1卷]
崔氏族谱 [58卷,首末各1卷]
崔氏族谱 [58卷,首末各1卷]
崔氏族谱 [58卷,首末各1卷]
崔氏族谱 [58卷,首末各1卷]
崔氏族谱 [58卷,首末各1卷]
崔氏族谱 [58卷,首末各1卷]
崔氏族谱 [58卷,首末各1卷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