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鸿,北魏史学家,著《十六国春秋》,开创少数民族史书写先河。他博览群书,秉笔直书,以民族平等观念记述历史,打破了传统偏见,对史学发展贡献卓越,体现了古代民族关系的新阶段。
汉代功臣崔寔
崔寔,又名崔瑗子,字子真,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和官员。他出生于一个具有良好家教的家庭,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,勤奋好学,精通经书史籍,注重实践,具有实干精神。
崔寔在官场上也有出色的表现。他曾任五原太守,任职期间,他深入调查民情,了解到当地百姓因不会种植麻布而面临冬天无衣可穿的困境。于是,他积极推广麻布种植技术,帮助百姓解决穿衣问题,赢得了百姓的赞誉。此外,他还设立烽火台和马匹,加强边防,有效防止了胡人的骚扰,为五原郡的安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。
崔寔不仅在政务上有所建树,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。他著有多篇碑、论、铭、七言、祠、文、表、记、书等作品,共计15篇,显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。同时,他还参与了本朝史书《东观汉记》的撰写工作,为后人研究东汉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崔寔的著作《政论》更是受到了极高的评价。这部作品后人研究东汉社会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
少数民族史书第一人崔鸿
崔鸿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杰出史学家,字彦鸾,出生于东清河郡鄃县(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)。他出身于书香门第,自幼聪慧博学,热爱读书,博览经书史籍,以才学闻名于洛阳。崔鸿的伯父崔光是北魏重要的史学家,对崔鸿的史学撰述可能产生了影响。
他仕途相对平坦,历仕孝文、宣武、孝明三朝,在公务之余,被委以史任。他二十岁左右便有志于著述,自公元500年(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)开始,在公务之暇搜集整理旧史资料,于公元504年(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)着手编纂《十六国春秋》。
崔鸿为了搜集史料,抄录撰写,几乎竭尽了所有家财和俸禄,有时甚至没有买纸的钱,生活清苦。然而,他著述严谨,历时三年完成初稿,后因补写“蜀录”五卷,直到正光三年(522年)才最终完成《十六国春秋》一百卷。这部作品是纪传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书,以代国、北魏为主,每国各为篇卷,主纪臣传,另有表、赞、序例,体裁较完备。
崔鸿的《十六国春秋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十六国历史的著作,它摆脱了“贵中华而贱夷狄”的传统观念,以民族平等的观念,详尽而生动的叙述了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,将十六国时期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,并提高到正史地位。这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,不仅推动了史学的发展,也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。
崔鸿仕途生涯也相当丰富,他历任多个职位,包括彭城王左常侍、员外郎、兼尚书虞曹郎中、中散大夫、司徒长史等,后官至黄门侍郎、加散骑常侍、齐州大中正。他秉性耿介,遇事直陈,为同僚所钦服,主张为官求才,不拘一格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