郡望
清河郡:治所清阳县,即今河北清河县。
博陵郡:东汉朝本初元年(丙戌,公元146年)置县,治所在博陵(今河北蠡县)。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。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(壬戌,公元242年)重新改为博陆县。
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,治所在安平(今河北安平县),其时辖地在瀛州、深州境,即今河北安平、深县、饶阳、安国等一带地区。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。隋、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,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,而是在今河北定州一带地区。
荥阳郡:三国时期,曹魏政权分河南郡置为荥阳郡。西晋时期曾被设置为国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,东至朱仙镇、西至汞阳南至密县,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。
堂号
白沙崔氏祠堂
清河堂:以望立堂。清河崔,是在清河土地上成长壮大的一支崔姓家族。清河崔姓家族家规森严,自我要求很高,历经两汉200余年,逐渐形成“诗书传家、积极进取”的门风。南北朝时期,“清河崔”一举成为士族之首,被尊称为“清河大房”,还衍生出“清河小房”、“清河青州房”等分支。
隋唐时期,“清河崔”将积极进取的家族传统发挥到淋漓尽致,抢先适应了全国大一统的政治新局面和科举取士的社会新要求,不断推出政治新人,成为朝政的最中坚力量。仅有唐一朝,“清河大房”就出现了11名宰相,5名状元。
从崔意如算起,“清河崔”已存世2200余年,其中在中国门阀政治兴盛的700余年里,“清河崔”一直是士族阶层的突出代表。在《世本》、《元和姓纂》、《万姓统谱》、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、《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》、《中国姓氏·三百大姓》等古今姓氏专著中,以及在数以万计的中华崔姓谱牒中,清河郡历来都是排名第一的历史郡望,清河堂历来都是排名第一的崔姓堂号。
博陵堂:以望立堂。博陵崔氏,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北方著名大族,与清河崔氏同属世家大族中最尊贵的“五姓七望”(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、赵郡李氏、博陵崔氏、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)。历史上,崔氏出将入相逾40多位,仅唐代就有宰相27位(37任),其中博陵崔氏16位(22任),至此崔氏成为“天下第一高门,北方豪族之首”。
荥阳堂:以望立堂。
噤李堂:“噤李”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。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,在楼上题了一首诗,文情俱佳。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,见到崔颢的诗,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,只是吟道:“眼前好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!”
德星堂:出自唐崔郸的事典。崔氏四世同居,兄弟六人官至三品,邠、郾、郸为礼部,其余三人为兵部、吏部、户部,住光德里。唐宣宗赞曰:"崔郸一门孝友,可为士族法。"御笔亲题:"德星堂"。崔氏后人遂用此作为堂号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