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千年来,在黄海之滨许多村落都以“墩子”为名。墩子者,土墩是也。这里的先民多为渔民,出滩下海,常遇潮涨潮落,因躲避不及,每每被卷入海。于是先民们常常各自选址垒土为墩。随着海水东移,先民们便在墩子或墩子周围栖居繁衍,斗转星移,墩子星罗棋布。崔姓“六房墩子”便是其中之一。
崔姓“六房墩子”座落在许河镇西南,芦河村,联富村,许乐村交界之处。曾称“世德堂”。
据考,当年姜太公吕尚被周武王封为齐王——在今山东淄博一带。太公薨,公子灶嗣位,灶生公子丁公及,公及生子季子、叔乙。在“邑”地隐居,邑多山也多悬崖峭壁,季子将甲骨文中的“崖”进行改造,“山”下的一横改成撇,左边的一撇改为一竖,便是“崔”了,取高大雄伟之意。这便是崔姓的来历(参考《封神演义》第一百回和崔源崔霖《盐城崔姓溯源》等)。元朝末年,季子后裔一支迁居苏州阊门石头巷,明初重九公避乱北上,经泰州来到海安草崔庄(因草棚得名),富安西场的虎墩两处定居(今富安中学西北200米处)。重九公为后裔传承有序,排定30辈序:重、大、伯、叔、永、子、朝、道、秉、绍、克、士、之、尔、我、德、隆、昌、宗、广、世、业、恒、荣、庆,群、良、必、肇、贤。
盛友公,非名,或为字号(生于康熙庚辰,殁于乾隆32年),是重九公的第十六代孙。康熙年间,从西场虎墩来到当年的芦河村,在一条名曰“沟儿头”的地方,用茅草,海柴,树棍搭就一间一塌庇的“顶头府”安身,种田,开豆腐店谋生,生子隆瞻,隆瞻公生二子,长子昌民公,生六子,繁衍后代称东六房,现许乐村村南农庄线崔业荣为其唯一后裔。二子昌武公,生于乾隆庚辰,殁于道光庚子,也生六子,繁衍后代称西六房,后通称“六房墩子”。
“六房墩子”,大体分居四处:南墩子。住长房崔宗发一支,在今芦河一组河南一处,那里曾香椿桂树成林,因常年鸽群栖飞,故曰“鸽子窝”。东墩子,笔者现住址东北(一组),二房三房混居。西墩子,四房五房混居,大都在现联富村东南边。北墩子,六房所在,许乐村之西安弶河之南一段。
崔六房的鼎盛时期,大约在嘉庆同治年间,这时已到盛友公的第五代“广”字辈了。由于昌武公尚文可武,到此代人材辈出,仅武举就有五位,二房宗达公的长子广珠公首先中举,还有三位堂弟陆续中举,五房宗财公又生六子——后称小六房,宗财公的第五子广钰公比文合格,比武问鼎。仅骑射一科,通常九箭三中便中举了,他三箭连发,箭箭皆中靶心。可惜手头拮据,对考官贿赂不足,屈居榜眼,官及府台。
按祖传礼制,每年正月初一,各房长老按房序、辈序、老幼,携儿孙到长房宗发公的代代长子家中,祭拜祖宗,祈愿托福,络绎不绝,直到正月半。其时,龙烛闪闪,堂廊生辉,檀香悠悠,沁脾神怡,紫烟腾腾,绕梁盘柱。
笔者陋居芦河村一组,陋室之北,曾有芦家河一条——因多长芦柴得名,早已填平,河北原有一方高地,便是当年闻名遐迩的六房墩子七座茔所在。笔者小时候曾在此间放牛挑猪草,跟发小嬉闹,后来常听堂伯崔业灼等介绍七座茔的来历和棋盘台的辉煌。
昌武公暮年居家,有一次偶然梦见,就是这个所在,晨雾中有一巨蟒与一硕雉——一种鸟,外貌如鸡。蟒雉嬉闹,认定此处是龙凤宝地。于是遗命子孙:百年之后,吾与六子皆葬于此,东西排列,吾居中,六子按先左后右顺序安葬,“一”字排开。由于房房人丁兴旺,清明祭祖时,茔地上熙熙攘攘,颇为壮观。一代又一代,柏树、香椿,栉风沐雨,郁郁苍苍。而那一座座土坟,由于年年培土,越来越大,越来越高。
乾隆年间,宗达公接圣上御旨,在七座茔前,建棋盘台,兴比武场,以资武子在此习武比武。
棋盘台建在昌武公坟前,盘状,砖石砌就上下五階,由下而上一盘比一盘小,顶盘中央,镌一方象棋棋盘,在“汉界楚河”中间有一孔旗眼。寓意显而易见:大清江山如龙旗迎风招展,武子不仅武功超强,还要讲究文韬武略。
比武场。兴于乾隆同治年间,越扩越大,最大时占地四十多亩。比武,每三年一次,或春二月或秋八月。比武前先祭祖,设祭案,上悬金匾一方,匾上有“彪炳千秋”四个镏金大字,据说是乾隆御书;匾下横一把军刀;刀前列五顶冠戴,一字排开。中间一顶是钰武公的玉顶。
祭祀完毕,比武开始。
顶戴者,墨缎面料,圆柱形,平顶,顶中有小孔,顶“根”就在此处。大红缨须从此处向四方披散。其他四顶的“顶子”皆紫铜色,唯钰武公的顶子是玉白色,所有“顶子”皆花球状。
这些顶戴,现今已举世罕见,可惜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息被销毁,惜者,又能奈何?
七座茔,棋盘台,数百年来,在黄海之滨,曾是一道灿烂的文化风景。当年在下马牌前,文官到此,自动下桥,武官到此,自动下轿,每逢比武盛事,都行膝跪大礼,而今都成了神秘的念想了。
崔业灼,崔业璜等老人常常念叨那金匾、那军刀的传奇来历。
笔者少时,常仰视家居后二檩子上那方金匾:高约60公分,宽约120公分,厚约7-8公分。朱漆深红,由于经年历久,皲裂斑斑。
当年昌武公及二子宗达公父子因谋略过人,武功超强,护驾康熙两度平息准噶尔叛乱,一次康熙营帐被叛首噶尔丹围困,十万危急,昌武公父子几经艰险,终于护驾突围……乾隆年间,一次殿试,乾隆听说,此轮殿试,榜眼是当年的昌武公之孙,且昌武前已四孙中举,龙颜大悦,故赐此匾昌武,又赐此军刀予宗达。此匾本应长子宗发公珍藏传承,但因二子宗达,先有护驾大功,后有长子广珠率先中举,故一并由二房珍藏传承。
可惜历史风云肆虐,此匾此刀,终遭厄运。
军刀。1946年,东台地区进行土地改革。氓民杨某纂夺了农会的领导权,他认为,崔六房之所以兴旺发达,皆因皇恩浩荡,祖上荫庇。他陡生非分之念:我何不据为已有,也好“炮灰里发发焐”。只是那匾太显眼,无处隐藏,那刀容易隐藏,于是那军刀悄然失踪。杨某临死前,彻夜难眠,噩梦不断,常见那刀寒光闪闪,直向命门刺来,终于夜深了,悄悄到笔者父亲崔业骧的坟前,磕头祷祝,不敢物还原主,把刀扔到芦家河中,以示求“和”。
金匾。1967年,文化大革命来了,阶级斗争为纲,让狂飙骤起,此前在反右斗争时,家兄崔左夫已内定“中右”,二哥前思右想,此匾不能留住,若留着,这东西不成了家族人等封建王朝的遗老遗少的铁证么?必遭灭顶之灾!犹虑再三,终于在夜里,悄悄挪下,举斧劈了,当柴烧了。
呜呼,此匾此刀,今若身处博物馆,想必定是家族的至宝荣耀。
于2018.02
附言
关于崔六房的家谱。东台地区的崔氏家谱本在富安西场的姜崔庙,盛元公后人决定在当年富东区的朱家套庙,自成体系。之所以自建家谱,原因有种种说法,但最可信的是:棋盘台后来每遇盛事,崔姓的权威长辈不便与朝廷命官同时出场,有碍朝廷威仪。
1958年,崔左夫回苏北探亲,堂伯崔业灼将珍藏的家谱托付于他,并嘱咐续集。家兄欣然受命。不久文革爆发,这家谱诚属“四旧”,在“自清自查”阶段皆属“横扫”系列,家中许多藏书文物都付之一炬。即使侥幸留下,后来几次炒家也在劫难逃。后来多位老本家要我再谱家谱,此工程谈何容易。
最近编许河《镇志》的丁崇坤先生说:“崔姓是许河大姓,六房墩子名声大,你写一篇吧。”慎思良久,终于从“溯源”的视角呈上此篇。但笔者实在寡闻陋见,难免讹错,敬请知情者,指错校正,不胜感激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