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邑崔氏家族聚居地之一崔庄
一、崔姓起源
崔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,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,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,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。
齐国是西周重要诸侯国之一,建都于临淄(今山东临淄市东北境内),开国国君是吕尚。吕尚本姓姜,其先祖被封于吕(今河南南阳西),从其封姓,故曰吕尚。吕尚的儿子丁公伋,是齐国第二代国君,其嫡子叫季子,本应继承君位,却让位给弟弟叔乙,而自己则住在食采地崔邑(今山东章丘县西北),后以邑为氏,即崔氏。
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卿大夫,其9世孙崔杼,为齐正卿。后,三个儿子闹矛盾,遭左相庆封杀害,崔杼的小儿子崔明侥幸逃到鲁国。此后分支繁衍,人丁兴旺。崔氏自汉至宋,官宦不绝。魏晋至唐初,按士族门第排姓氏,有“崔、卢、王、谢”(或崔、卢、李、郑)之说,均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。
二、夏邑崔姓(虞城地方文史学者韩宪臣参照崔福存提供资料)
夏邑崔氏祖籍山东济阳,系清河三戟堂崔氏传人。元朝末年一次兵变,始祖崔刚与胞兄崔宽逃难至夏邑县城,定居书院。后,崔宽娶妻生子,长子崔震南下迁安徽颍州(今阜阳),次崔信无后。再后,崔刚迁县城东南7里定居,称崔庄(今水闸崔庄)。
崔刚娶宋氏,继王氏,子五。长崔暹有二子无后,次崔浩有二子无后,三崔广无后,五崔剑夭亡,四子崔鑑娶陈氏,继付氏,有五个儿子。崔鑑治家有方,五个儿子苦读成才,家业昌盛,子孙满堂。长子崔鸾任省祭官,次子崔凤任县医学训科,三子崔鹏为监生,授浙江定海县主薄,升甘州卫经,四子崔鷴为庠生,授儒官,五子崔鹓任县医学训科。
崔鑑9个孙子8个居官,14个曾孙8个居官,29个来孙15个居官,50个晜孙16个居官,57个仍孙,76个玄孙,114个耳孙,大多都成了国家栋梁人才。后裔达万人以上,遍布夏邑境内30多处村庄以及永城、虞城、安徽砀山等50多个乡镇。虞城张集大崔庄崔氏系清康熙年间从夏邑迁来的。
散居村庄:长门:水闸崔庄、新桥西翟庄、东关大菜园、二里庄、郭庄、后王庄、丁楼、孟大桥崔庄;二门:歧河崔庄、杨秀庄;三门:响河涯崔楼、崔老鸹窝、崔寨、孙杨集东崔庄、张集大崔庄、刘集、刘集乡铜湾以及永城多处。
崔氏家训:爱国守法,为官必廉。聚财万千,济贫更贤。远恶近善,心有佛龛。祖宗虽远,祭奠往返。五伦孝者,父母必然。兄弟和睦,亲贫勿嫌。夫妇相敬,家道合然。一夫一妻,切勿淫乱。嫁女择婿,勿慕权贵。娶妻求贤,艳生祸端。处事之身,义礼必先。精勤荒戏,谨记耳边。读书有益,修身志远。教儿育女,赌毒勿沾。酒起祸源,切勿贪恋。商贾传家,诚信必然。吃苦耐劳,灵活多变。光宗耀祖,代代相传。
三、夏邑崔姓
夏邑崔氏,始于明英宗正统年间(1450年左右),先租携‘宽‘ ‘刚’二子因兵变由山东济阳迁至夏邑县城,最初定居城内书院。‘宽’祖有二子:震、信,次子无嗣,遂‘’震‘祖又南迁至安微颖卅(至今无联系),故此支崔氏以“刚”祖为一世祖,二世祖是“刚”祖膝下五子:暹、浩、廣、铿、剑天。
后因长子次子三子和五子虽有子但相继无嗣,故以二世“铿”祖下五子:鸞、鳳、鹏、鹇、鹓为三世祖,也就 是现在的夏邑的五门崔氏。由于先祖经营有道,治家有方,家族迅速发展为一大旺族,人才济济。
其长门之子“光峰”公(四世祖)和及其子“玄枢”公(五世祖)在朝中历居显位,五世祖曾任陕西鞏昌府和直隶河间府通判,至承德郎和直隶保定府祁州知州及诰赠奉直大夫之职。二门、五门三世祖皆以医学享有盛名,四门三世祖则以文治家曾授儒官。
三门三世“鹏”祖也居官于淅江定海和甘州等地,其孙的三子“抡奇”公(六世祖)更为族中争辉,自幼有“神童”之称,丙戌科举人,丁亥连捷进士,曾任高淳县令,户部陕西司主事转云南司员外郎晋郎中,有诗文传世。在任九江巡道期间,在淹水亭捐资修建“五贤阁”(至今保存完好,己成为九江著名景点)。还在本地与商丘名人侯方域等人主修了归德府志(現己传世不多)。
具家谱中记载,四、五、六、七世祖还有许多武学、医学、书画之才俊。夏邑崔氏可谓发展迅速,文才武略,人才辈出,具今己有500多年了,根深枝茂己遍布虞城、永城、山东、安徽等地,因早年的战乱和年代的久远,祖谱没有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,虽三修和续谱也只能凭模糊的记载,无法叙述到详细的年代。
第三次续谱(1984年)和第二次(1925年)相隔太远,业有许多族丁没有录入谱中,己成为憾事。三次续谱时续字辈为:开化承三戟,作人乐万年,诗书延世泽,忠孝仰先贤二十字为后人传承。
家谱中还记载夏邑崔氏两大祖莹宝地极具规模,尽显辉煌之势,高祖坟占地二十五亩二分,各种石雕和祀器被政府用地全部搬迁毁之怠尽。六世祖“抡奇”公墓地更为人注目,占地之多和威猛的石雕堪比皇亲贵族,却没有保存下来,成为遗憾。
只有许多典故还流传至今,象崔氏转圈楼、花园古井、五牛坑都被传为佳话,其遗址己被夏邑县政府发掘出来,并作了宣传和展示。
此只是抛砖引玉,能力有限,略作叙述,是为让更多的了解夏邑崔氏文化,发掘、研究、传承崔氏文化,并发扬光大,振兴宗族。
本文有河南墨堂书画院崔世华先生供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